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早期与晚期差异巨大。在美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为99.5%,而我国仅为64%。一高一低之间,彰显着前列腺癌早发现与早治疗的重要性。但是否所有男性都应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呢?哪些人群应进行前列腺癌筛查?为何这些人群被建议进行筛查呢?
前列腺是男性独有的腺体,几乎所有的男性在其一生中均会受到前列腺疾病的困扰,而在所有前列腺疾病中,前列腺癌已成为危害男性健康的一大顽疾。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跃居男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而在美国,前列腺癌已成为危害男性健康的第一位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及人口老龄化,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速较欧美国家更为迅速。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起,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泌尿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
前列腺癌可被治愈,早期筛查是关键
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虽高,但其死亡率却极低,5年生存率达到惊人的99.5%,几近100%,而我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却仅为64.5%。两国前列腺癌生存率可谓天差地别。究其原因,我国前列腺癌的高死亡率与低筛查率有着密切联系。研究显示,我国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在确诊时约70%为局部晩期或广泛转移患者,而美国新确诊病例中91%
为早期病例。早期病例通过标准治疗后,预后较好,而晚期患者因为无法接受局部的根治性治疗,预后较差。因而通过前列腺癌筛査发现早期患者并给予积极治疗成为改善我国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高危人群应成为重点筛查对
前列腺癌筛査的目的是降低筛查人群的前列腺癌病死率且不影响筛査人群的生活质量,增加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从而发现早期前列腺癌。筛查有多种形式,按照筛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群体性筛查和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群体性筛查是指针对所有表面健康的人群进行的大规模筛查;而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是指通过文献、指南或者医生经验鉴
别出罹患率高于一般人群的“高危人群”,对这部分高危人群进行的筛查。
由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2017版《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指出,
前列腺癌的高危对象为:
(1)年龄>50岁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同时筛查建议
(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年龄为高危人群的第一要素
《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将年龄作为高危人群的第一要素,这观点基于大规模的临床统计数据以及前列腺自身生理、病理基础。
前列腺是男性唯一终生保持生长的器官,其增长具有阶段性,有4个不同的生长时相:两个缓慢生长期即出生2天-9岁和30-50岁,两个快速生长期即10-30岁和50-80岁。而快速生长的中老年期是前列腺癌的高发期,因此大于50岁的男性为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
具有家族史的男性筛查年龄提前至45岁,是基于前列腺癌还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一位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风险会增至5-11倍,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比无家族史的患者确诊年龄早6-7年。约9%前列腺癌患者为真正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是指3个或3个以上亲属患病或至少2个为早期发病,患者发病时年龄年轻,43%的患者年龄≤55岁)。
共识对于高危人群定义的第三点是基线PSA>1μg/L的40岁以上人群。一般认为年龄在40-49岁的男性,PSA正常值范围为0-2.5μg/L,对于基线PSA>1μg/L的40-49岁男性,因其PSA基线水平较大部分正常男性来说处于较高水平,应当给予更高的警惕性,避免因为PSA阈值而造成的漏诊。而前列腺癌患者的PSA水平从正常范围不断升高需要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基线较高的人群,提早开始筛查的年龄也是
必要的。
概而言之,对于高危人群进行前列腺癌筛查,能够更有效且更多地发现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对改善我国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